發佈日期: | 2015/09/01 |
---|---|
標題: | 國際能源產業氣候變遷調適動態報導-卡崔納颶風侵襲墨西哥灣十年後能源部門調適情況 |
內容: |
一、日期: 2015.08.31 二、摘要 十年前(2005年8月底)這一週,卡翠納颶風(Hurricane Katrina)侵襲美國南部墨西哥灣岸。造成1833人死亡,並帶來高達1080億美元財產損失。使得這場颶風成為美國歷史上造成經濟損失最慘重的天然災害。因為墨西哥灣沿岸各州乃是美國化石能源工業重鎮,卡翠納颶風亦造成美國23%煉製容量煉油廠關閉,一些煉油廠停產數月,造成美國國內油價短期高漲。 因此在卡翠納颶風侵襲十週年當前,美國能源工業自這個天然災害學到多少教訓及完成的應變準備,便成為各界積極討論的議題。要分析能源工業完成多少氣候調適與應變準備工作的首要項目,乃是檢討產業界揭露氣候風險的願意程度。 例如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公司位於德州休士頓外圍的Baytown煉油廠區,乃是美國境內最大石化工業區,並且極易受到風暴潮影響。但是該公司少有透露氣候變化對這項設施的風險;另一個案例乃是美國Murphy石油公司位於路易斯安納州紐奧爾良市郊的Meraux煉油廠。卡翠納颶風侵襲造成該廠區淹水與儲油槽損害,漏出相當2.5萬桶油料,汙染大約1英里平方鄰近區域與1700棟房屋。事後該公司付出3.3億美元來賠償各界損失,並進行土壤和環境復育工作。隨後在Murphy公司對外報告中,都會提及Meraux煉油廠未來可能面臨的氣候變化之損害。 因此美國企業界自2005年以來,在這方面最大的進展,應該是針對氣候變化與風暴衝擊的認識大幅提高。例如在聯合國會議中代表國際石油產業立場的國際石油工業環境與社會議題協會(IPICEA),在2013年報告中,強調石油與天然氣行業將氣候相關風險議題納入考量之重要性。這些氣候風險議題包括自然風險、風險管理與氣候調適計畫。因此氣候韌性(resiliency)已經成為現今能源業界的一個新流行用語。世界各國的企業也開始思考天氣與氣候風險議題,並且預做準備。 負責監督在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的美國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亦於2010年發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指導意見,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揭露其氣候相關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這項指引中表示,“氣候變化的物理效應,具有對企業界業務和營運產生重大影響的潛力。這些衝擊包括天氣模式之改變,例如暴雨強度提高和海平面上升等衝擊。”在這些指引公佈後的科學研究亦發現,氣候變化與發生在北大西洋區域的更強烈風暴確實具有相當比例的連接關係。 但是或許各家公司的記憶是短暫的。在公佈氣候風險後,可能因為風險太大財務難以承受,Murphy石油公司在2011年出售其Meraux煉油設施。該廠新老闆Valero能源公司則至今尚未透露該設施的氣候相關風險。 此外多家遭到卡翠納颶風嚴重破壞石油設施的公司,至今也沒有向投資大眾透露這種風暴的風險。這種情況下,這些企業是否已經在考慮為這些風險進行準備,只是沒有告訴社會大眾呢?這些設施的鄰近社區居民,只能希望如此,卻無法得知與確認。 如果SEC與投資者無法或是未曾強力要求這些公司透露這方面的進一步資訊,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公司是否對於下一場災難性風暴已經進行充分準備。因此我們需要要求企業界在這方面具備更大的資訊公開透明度,以及具備更多對於氣候相關風險的考量和準備。 三、參考網頁 http://blog.ucsusa.org/are-oil-companies-ready-for-the-next-katrina-858 |
發佈人: | 蘇衍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