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 2015/11/04 |
---|---|
標題: | 國際能源產業氣候變遷調適動態報導-桑迪颶風侵襲紐約市三週年檢討與回顧-紐約市是否已經完成準備? |
內容: |
一、日期: 2015.11.4 二、摘要: 颶風桑迪(Sandy)於2012年10月29日侵襲美國紐約市與周邊地區,造成43人死亡與紐約市和周遭地區估計達3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隨後紐約市開始實施預計將投入總經費高達200億美元的氣候恢復力計畫,以確保紐約市五個區未來不再遭受氣候相關衝擊。這項計畫主要涵蓋修改建築規範、補強海灘、設計與研究建造海堤與濕地,以防止未來海平面上升與更強大沿海風暴的損害。在三年後的今天,各界正在檢討這樣的做法是否足夠?紐約市是否能夠避開下一場超級風暴? 在美國各州地方政府中,紐約市在環保方面的做法與思維皆領先其他州。紐約市政府早在2006年就開始實施永續發展議程,但是大多工作是集中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應對全球暖化方面,並未開始進行氣候變遷衝擊之調適工作。然而紐約市於2012年10月底遭到颶風桑迪(Sandy)侵襲,半年後(2013年6月)當時的紐約市Michael Bloomberg市長,宣布推出將耗資200億美元之全市性重建與氣候恢復力策略,在 Bloomberg市長卸任前已經完成或啟動該策略中數十項措施,新市長Bill de Blasio持續進行並且擴大執行這項策略。目前在該項策略所列出257項措施中已經有數十項實施完成。剩餘措施則大部分不是已經開工,就是已經完成初步研究工作。 這些氣候恢復力措施中,最重要者乃是修改紐約市的建築規範。規定新建或是進行重大翻修建築物的地基,需要比預測洪水水位高出一到兩英尺以上。這項地基提高規定,預期將可因應未來海平面上升情況。同時建築開發商與業主,也被要求將建物的電氣和機械系統機房從地下室搬遷到較高樓層。不過這些規定大多僅適用於新建築物,對於屋齡40年以上的中古建築物,並無進行改造翻修之經濟誘因或是法律規定。 Blasio市長在今年夏天亦再次召開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工作組會議。該工作組係由市府和州政府機構、公用事業與民營公司等各界代表組成,並由科學家、工程師、律師、保險專家提出技術建議。該工作組的目標是讓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行努力,能與民營企業作為同步。這些作法顯示紐約市的領導階層,已經越來越重視氣候風險。儘管紐約市已經完成許多改善氣候恢復力工作,但是專家表示紐約市距離完成面對另一場大型風暴的準備還有一段差距。因為紐約市最大規模的氣候恢復力計畫,大多尚未開始動工。當中包括在曼哈頓下城興建防洪牆和堤壩、曼哈頓島東邊新建公園以作為風暴潮屏障、牙買加灣濕地修復、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防洪閘門等計畫。這些計畫有些將於2017年或以後開始施工。但是大多數計畫連可能開工日期都沒決定。總體而言,桑迪颶風之重建與恢復工作經費,只動用不到一半經費。 對紐約市來說,是否真的有氣候變化的辯論早就已經結束,全市都認識到需要改善其氣候恢復力。前後兩任市長也都承認氣候變化的嚴重性與改善氣候恢復力之急迫性。紐約市府官員表示,現任市府之氣候恢復力計畫,係建立在前任 Bloomberg市長政府的加強城市恢復力的基礎上。不僅確保比較原先預期取得更多資金,且計畫進展速度更快,同時也增加計劃項目、目標和投資計畫。但是,紐約市府仍必須要加快行動步伐。因為許多經費已經撥付,卻還未動支,顯示計畫執行之困難度。專家表示,對於歸類為三級類似桑迪(Sandy)的颶風來說,紐約市的因應能力確實是比三年前要好得許多。但是如果現今發生4級或5級的超級颶風來襲,紐約市是否已經完成因應準備工作,答案卻仍然令人憂心。 三、參考網頁 http://insideclimatenews.org/news/29102015/three-years-after-sandy-new-york-prepared-next-big-storm |
發佈人: | 蘇衍綾 |